发布日期:2025-04-16 02:03 点击次数:149
《浪姐6》还没正式开播,节目组就因“淘汰名单”被骂上了热搜。
首轮公演中,实力歌手王蓉与演员何泓姗意外出局,尤其是王蓉的淘汰直接点燃了舆论火药桶。
这位曾以《我不是黄蓉》《爸爸妈妈》等金曲红遍大街小巷的“神曲天后”,在舞台上展现了唱跳全能的实力,却因团队赛制、人气不足等原因光速离场。
更戏剧性的是,央视随后连发三条王蓉的演唱视频,从早年经典舞台到近期清唱片段,配文“实力不会被埋没”,直接为这场争议加码。
网友调侃:“央视亲自下场‘打脸’芒果台,这排面内娱独一份!”
而芒果台被诟病“押错宝”已非首次。从第一季陈松伶、第三季吴莫愁到第六季王蓉,节目组屡次因淘汰实力派选手引发观众不满。
展开剩余82%这次连央视都出手,芒果台的“流量优先”策略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。
二、王蓉为何被淘汰?《浪姐6》第一次公演采用“团队对抗制”,输的队伍全员进入危险区,最终淘汰两人。
王蓉所在的团队因舞台设计缺陷(部分观众视角被遮挡)和选曲问题(改编版《免我蹉跎苦》缺乏燃点)未能胜出。
尽管她个人表现亮眼,但团队综合票数直接将她拉入淘汰区。
这种“一荣俱荣,一损俱损”的赛制,被网友吐槽为“实力选手陪跑,综艺咖躺赢”。
据爆料,节目赞助商的投票页面上,王蓉的头像被折叠在第三屏,而部分新人选手因资本力推占据前排。
此外,有现场观众透露,王蓉团队舞台的灯光、镜头分配明显少于其他组,进一步削弱了她的存在感。
这种“隐形打压”让实力派成为资本游戏的牺牲品。(小编吐槽:芒果台一贯作风)
王蓉的国民度虽高,但粉丝群体以80、90后为主,与年轻观众的追星文化存在代际断层。
相比之下,吴宣仪等新生代偶像自带“打投军团”,即便舞台表现平平,人气票数也能稳居前列。
节目组为保热度,不得不向流量妥协,导致“实力输给人气”的荒诞局面。
三、央视为何力挺王蓉?央视的罕见发声,表面是支持王蓉,实则是对当下娱乐生态的一次“敲打”。
三条视频中,既有王蓉巅峰时期的舞台,也有她清唱《爸爸妈妈》的片段。
央视的介入,不仅是为王蓉正名,更是呼吁行业回归“内容为王”的本质——毕竟,观众真正想看的,是姐姐们用实力劈波斩浪,而非资本操控下的虚假剧本。
四、芒果台为何总“押错宝”?从陈松伶到王蓉,芒果台在《浪姐》系列中屡次因淘汰人选引发争议。
节目初期靠“30+女性逆袭”的情怀出圈,但后期为维持热度,逐渐向流量明星倾斜。
王蓉这类“过气但实力在线”的选手,成了情怀工具人,用完即弃。
《浪姐6》号称“全户外录制”,试图用新模式挽救收视疲态,但赛制依旧沿用“一公定生死”的老套路。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改革,反而放大了赛制缺陷。
赞助商、经纪公司的利益纠葛,让节目组不得不为“关系户”让路。
五、网友意难平:我们到底想看什么样的“姐姐”?王蓉事件引发全网热议,#浪姐赛制不公平#、#请复活王蓉#等话题阅读量破亿。观众的愤怒,实则是对娱乐圈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现象的一次集体抗议:
要真实成长,不要剧本套路:网友呼吁取消一公淘汰制,给慢热型选手机会67。 要实力舞台,不要话题炒作:王蓉清唱视频的爆火(播放量破亿),证明观众对优质内容的渴求从未消退。 结语王蓉的淘汰,撕开了内娱“流量至上”的遮羞布,而央视的力挺则像一束光,照亮了实力派的逆袭之路。
这场风波提醒我们:娱乐可以造星,但不该埋没星光;资本可以逐利,但不可践踏公平。
毕竟,观众真正期待的,从来不是“人造浪花”,而是那些历经风浪仍能闪耀的“真珍珠”。
央视的力挺已开了一个好头,若行业能借此契机回归初心,《浪姐》或许真能成为“乘风破浪”的励志舞台,而非资本游戏的秀场。
发布于:浙江省